中山市统计局 2001-04-06 |
2000年,中山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统揽全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了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改革和发展目标基本实现。 一、综 合 国民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综合实力有所增强。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0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68.44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16.39亿元,增长8.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3300元,增长10.0%。三次产业结构从9.0:52.4:38.6调整为8.0:54.4:37.6。 通货紧缩得到有效控制。与上年相比,大部分服务及商品价格总体水平有所回升或降幅明显收窄。其中,医疗保健价格上升5.7%,居住价格上升15.9%,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3.3%,食品价格微降0.7%,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下降3.0%,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下降8.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5%,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微升0.1%。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市属公有企业转制分流职工3119人,下岗人员分流安置率达66%;为11万人次提供就业介绍服务,促使2.64万人实现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4%的较低水平。 企业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截至2000年末,全市共有386户市属公有企业完成转制,其中“公转非”282户,关闭74户,其他30户,并基本落实了属地管理及人员的分流处理。市属公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回升基础还不够牢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还不能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仍然明显。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得以实现。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5.0亿元,比上年增长3.6%。 种植业生产进行战略性布局调整。全年粮食、糖蔗面积分别减少11.24万亩和1.1万亩,而蔬菜、水果、花卉则分别增加1.1万亩、2万亩和0.16万亩。粮食产量22.92万吨,比上年下降18.1%;蔬菜产量42.46万吨,下降8.4%;水果产量24.35万吨,增长26.2%;糖蔗产量4.78万吨,下降50.2%。 畜牧业、渔业生产保持增势。全年出栏生猪40.77万头、出售三鸟1688.58万只,分别增长18.1%和51.4%。肉类总产量5.28万吨,增长17.6%。禽蛋产量0.52万吨,增长30.0%。水产品产量18.17万吨,减少9.2%。其中淡水产品16.46万吨,减少11.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42.81万千瓦,增长3.9%;化肥施用量(折纯)3.02万吨,增长28.0%;农村用电量23.39亿千瓦时,增长18.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在改革中加快发展。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7.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0.4%,拉动国民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经济主导地位更为显著。 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营效益有所提高。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99.78,比上年提高了6.48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产品销售率分别提高了0.13个百分点、8.52个百分点和1.37个百分点。全年实现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5.0亿元,增长41.4%;税金总额17.69亿元,增长35.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通过转制及深化改革,三年脱困目标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企业经营尚未实现效益全面回升,企业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及发展能力仍不够高,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还不能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等深层次问题仍待解决。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施工单位工程个数2673个,其中工程投标承包率、竣工率分别为14.7%和61.1%;实现营业利润0.36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活跃,增长迅速。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95亿元,比上年增长45.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01亿元,下降3.1%;更新改造投资5.12亿元,增长87.9%;房地产开发投资21.17亿元,增长45.8%。 基础产业投资继续得到加强。全年投入到农林牧渔水利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的资金达6.83亿元,增长8.4%。非公有经济投资主体占主导地位,占投资完成额比重达70.4%。其中,外资资金投资35.26亿元,增长76.4%;民间资金投资42.11亿元,增长45.5%。 投资效益和效率明显。全年新增固定资产91.40亿元,增长45.0%;竣工房屋面积659.33万平方米,增长38.0%;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房屋竣工率和项目建成投产率分别为83.1%、62.0%和68.2%。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输电线路(11万伏及以上)30公里;变电设备能力(11万伏及以上)59万千伏安;新建公路48.41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457.8延长米;中小学校学生席位800个;医院病床500张。 五. 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货运周转量23.2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7%;旅客周转量32.29亿人公里,增长4.6%;港口吞吐量635万吨,增长8.2%。年末拥有各种民用汽车7.87万辆,机动船0.19万艘,分别增长17.2%和3.7%。 邮电通讯业务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2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3.88万户, 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32.81对/百人。移动电话用户49.82万户,互联网络用户11.35万户。 六.国内贸易 国内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假日消费成为新亮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77亿元,比去年增长12.2%,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2.1%。农村市场销售增长快于城市市场。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0.16亿元,乡镇零售额56.61亿元,分别增长10.4%和13.8%。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7.24亿元,餐饮业零售额19.73亿元,分别增长17.5%和11.0%。 集市贸易平稳发展。全年新增各类市场17个,新增市场面积16.3万平方米。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4.89亿元,实际增长3.4%。 七.对 外 经 济 进出口规模上新台阶。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达60.89亿美元,首次突破60亿美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6.2%。其中进口总额24.12亿美元,增长20.3%;出口总额36.77亿美元,增长30.3%。与我市对外经济关系密切的主要贸易伙伴有香港、美国、日本、澳门、台湾等。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合同5773宗,合同利用外资金额7.46亿美元,增长64.1%;实际利用外资6.50亿美元,增长12.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66亿美元,增长10.1%。 旅游业发展结硕果。全市旅游业着力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旅游要素,成功地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国家级验收。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共372.42万人次,其中国际游客61.85万人次,国内游客310.58万人次。组织出境游7.4万人次,增长63.1%;组织国内游21.86万人次,增长6.2%。全年实现旅游业收入38.98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46亿美元,分别增长21.7%和39.0%。 八.金 融 和 保 险 业 金融形势基本稳定。200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54.07亿元,比年初增加58.50亿元,增长11.8%。其中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为125.78亿元和354.6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2.0%和8.7%。各项贷款余额360.35亿元,比年初增长2.8%,剔除不可比因素,实际增长10.2%。贷款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消费性贷款占新增贷款总额高达40%。 证券业务迅速发展。全年新增证券投资者达近4万户,累计投资者达17.96万户;证券交易金额达421.51亿元,增长95.0%。 保险业持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1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57亿元,分别增长9.4%和14.7%。支付各类保险赔款1.66亿元,微降0.5%。其中财产险赔款1.47亿元,人身险赔款0.19亿元。 九.科 学 技 术 和 教 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0年末全市除个体工商户以外的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8万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1.99万人。科技经费投入增加,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合计达0.46亿元,增长144%。2000年末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46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可达13.6%。 科技成果显著。全年共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59项,其中一、二、三等奖分别为8项、19项和32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得到加强,一年来经中国知识产权局广州代办处受理的专利申请达1372件,其中1079件获得专利授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0.33万人,增长9.9%;普通中等学校在校学生10.33万人,增长9.6%;小学在校学生17.51万人,增长1.1%。全市小学、初中、高中升学率分别达99.8%、85.9%和70.8%。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0.62万人,增长14.3%;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0.34万人,减少39.1%。 十.文 化、卫 生 和 体 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36个, 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举行文艺演出1033场。广播、电视机构24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播送转播广播、电视节目30套。全年共出版报纸1734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09个,病床4055张,卫生技术人员5761人。每万人拥有病床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增加到30.5张和43.4人。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一年来共成功地承办了1项国际级、4项省级少年体育比赛。中山健儿在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共获金牌113枚,银牌87枚,铜牌66枚。1人1次超1项世界纪录,3人3次破3项全国纪录,获得全国冠军8个。积极推动全民健身活动,20.87万人参加<<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达标率为97.4%。 十一.环 境 保 护 环境保护成果得到巩固。2000年,以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为重点,进一步巩固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的达标成果。全市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4个,总投资0.31亿元。全市环境噪声达标面积达18.9平方公里, 烟尘控制区达标面积达28.06平方公里。生活污水处理量为3145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8.6%。工业废水排放和废物产生均得到有效控制,废气排放正加紧治理。 十二.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继续有所改善。据城市、农村经济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28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3.6%和1.1%。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28平方米和31.18平方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179元,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社保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市共有51.96万人参加各种社会保险,其中31.49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25.84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44.45万人参加了工伤保险;5.68万人参加了生育保险;12.50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共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61个。全年共救济贫困人员16542人次,安排“四残”人员就业597人。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达3080万元,增长75.2%,自然灾害救济费达520万元,下降70.6%。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各项指标对比基数为1999年的年报数。 4.人口有关数据因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仍在汇总核查中,人口数据将按国务院统一要求另行公布。 附表一: 2000年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附表二: 2000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