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统计局 2004年3月27日 |
2003年,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建设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为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扎实工作,开拓创新,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抓住发展机遇,努力克服“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实现了市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本地生产总值(GDP)497.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8%,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三位,创1995年以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3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12.08亿元,增长23.9%;第三产业增加值157.99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4:62.8:31.8,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9和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全市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36278元,折合4381美元,同比增长16.4%。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据初步测算,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9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0.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分别为15.70亿元、121.32亿元和61.86亿元,分别增长4.1%、21.5%和10.1%。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7.9:60.9:31.2。 居民消费价格小幅回升。与2002年同期相比,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2%。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水平上升3.2%,消费品价格水平止跌回升,微升0.4%。从八大类消费构成看,除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以外,食品、烟酒及用品价格均微升0.1%,衣着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价格,分别上升3.6%、2.0%、5.4%和1.3%。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44.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08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6.07万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54.06万人,乡镇劳动力74.59万人。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873人,登记失业率为2.4%。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综合竞争力有待继续增强;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有待平衡发展等。
农业与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三农”工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积极稳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结构优化和效益提高等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7.03亿元,比上年增长3.4%;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34.08亿元,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6520元,增长10.8%。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4.13万亩,比上年减少10.8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调减11.31万亩,总产量14.26万吨,比上年下降22.9%;蔬菜种植面积增加0.79万亩,总产量61.12万吨,增长3.9%;水果种植面积增加0.90万亩,总产量24.62万吨,增长3.1%。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非粮食作物生产优势凸现,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之比由上年的47.8:52.2调整优化为41.3:58.7。 水产养殖成为优势农业。随着传统渔业向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渔业转变,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更为合理,水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水产养殖已成为农业的龙头产业。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5.47万吨,比上年增长8.1%。其中,淡水产品产量23.47万吨,增长8.7%。 畜牧业持续稳步发展。全年出栏生猪48.48万头,增长3.1%;出栏三鸟1577.76万只,增长1.5%;肉类总产量5.89万吨,增长3.6%。其中,猪肉和家禽肉产量分别为3.54万吨和2.32万吨,分别增长3.1%和6.7%;禽蛋产量0.57万吨,增长2.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55.64万千瓦,增长8.3%;化肥施用量(折纯)2.85万吨;农村用电量40.10亿千瓦时,增长28.1%。实现有效灌溉和机械耕作的农田分别为43.56万亩和19.17万亩。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93.94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45.35亿元,增长29.2%;民营工业增加值106.23亿元,增长24.6%。全社会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达1767.55亿元,增长31.3%。全社会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82.5%,拉动经济增长14.7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分别提高12.9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工业对国民经济主导作用进一步提升。 工业结构继续优化调整。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总产值增幅均在25-50%之间。在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192.59亿元,增长46.5%;纺织及服装业产值187.61亿元,增长45.8%;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204.90亿元,增长30.4%;区域特色经济稳步增长,家具制造和包装印刷行业分别增长49.3%和23.0%。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6.92亿元,增长35.1%,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6.17亿元,增长43.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0.1%,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8.5%,提高0.9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9.4%,提高7.0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2.6次/年,提高0.3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2.9%,提高0.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1.4%,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8.1%,提高0.4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5.16亿元,比上年增长2.7%。资质以上建筑企业的4100个施工工程中,竣工工程2291个,竣工率55.9%。实现营业利润1.81亿元,增长19.8%。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从投资构成上看,基本建设投资86.19亿元,增长12.0%;更新改造投资28.20亿元,增长2.66倍;房地产开发投资51.94亿元,增长42.1%。从经济成份上看,国有投资34.83亿元,增长14.3%;集体投资32.83亿元,下降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69.70亿元,增长13.7%;私人及其他投资124.70亿元,增长35.2%。国有、集体、外商及港澳台、私人及其他投资结构为13.3:12.5:26.6:47.6,呈现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投资结构日趋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逐渐向第三产业倾斜。从产业构成上看,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57亿元,同比增长27.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5%,增速比第二产业高13.3个百分点,增幅位居三次产业之首。第三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逐步缩小了与第二产业投资的差距。第二产业投资137.40亿元,增长13.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2.4%。其中,工业投资135.39亿元,同比增长13.5%,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行业。全年超亿元的投资项目有13个,完成投资22.45亿元。 投资效益和效率明显。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02.21亿元,增长21.2%;竣工房屋面积1188.00万平方米,增长7.6%;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房屋竣工率和项目建成投产率分别为77.2%、56.5%和39.6%。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11万伏及以上的输电线路长度 22.58 公里、变电设备能力84.85 万千伏安;各类学校学生席位2782个,建筑面积99075平方米;医院病床233张;城市道路扩建长度36.13公里,扩建面积89万平方米。医药、塑料制品、灯具、服装、皮鞋、电力生产、城市道路建设等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客货运输发展平稳,港口吞吐能力快速增长,邮电通信持续发展,旅客运输总量下降。全年完成运输邮电业增加值25.49亿元,比上年增长3.9%。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种民用汽车12.44万辆,机动船0.31万艘,分别增长11.6%和6.1%;公路通车里程1067.4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9.3公里。全年水陆两路实现货运周转量28.91亿吨公里,增长7.6%;旅客周转量39.61亿人公里,下降1.8%;港口吞吐量1477.80万吨,增长74.0%。 邮电通讯业务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1.41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89亿元,增长13.1%;电信业务收入29.51亿元,增长3.5%。全市年末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9.85万门,实际用户64.61万户,增长15.0%。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64.46对/百人。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90.60万门,实际用户突破196.60万户,增长48.9%。国际互联网络用户29.82万户,下降1.0%;其中宽带用户4.85万户,增长1.16倍。新开通的小灵通业务发展迅猛,年末用户达23.71万户。 旅游人数与收入下降。受“非典”影响,全年接待过夜海内外游客386.6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0%。其中,国际游客57.56万人次,国内游客329.05万人次,分别下降12.8%和4.7%。旅游景点全年接待游客576.11万人次,下降21.1%;旅行社接待游客77.33万人次,下降13.1%。组团国内游48.44万人次,下降2.4%;出境游3.08万人次,下降25.7%。全年旅游总收入49.17亿元,下降11.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87亿美元,下降12.2%。
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5.17亿元,乡镇消费品零售额86.54亿元,分别增长13.2%和12.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27.08亿元,增长13.9%。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40.10亿元,增长17.8%。餐饮业在“非典”过后逐渐恢复增长,全年实现零售额24.34亿元,增长8.2%。 集市贸易成交额下降。全市拥有各类市场258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86.75亿元,下降7.6%。
七.对 外 经 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131.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6%。其中,进口总额48.75亿美元,增长34.8%;出口总额82.54亿美元,增长44.2%。实现对外贸易顺差33.79亿美元,增长60.3%。 在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出口19.53亿美元,增长62.4%;加工贸易出口63.01亿美元,增长39.4%。其中,机电产品出口51.3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2.2%,在各种出口商品份额中领先;以IT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2.65亿美元,增长56.2%。 进出口贸易额列前四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香港、美国、日本和欧盟,进出口贸易额分别为41.23亿美元、18.08亿美元、14.07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 招商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合同)464个,下降7.4%;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1.95亿美元,增长10.0%;实际利用外资9.47亿美元,增长23.8%。其中,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8.85亿美元,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0.61亿美元。外资资金来源地主要是港澳、拉丁美洲、英属维尔京群岛、台湾、日本和美国等。
八.金 融 和 保 险 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大幅增长。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5.19亿元,比年初增长19.4%。其中,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为196.96亿元和543.7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35.0%和17.5%。各项贷款余额495.66亿元,比年初增长12.1%。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00.42亿元,比年初增长34.1%。全年现金净投放87.20亿元,比上年多投放25.42亿元。 证券业务在自律和规范中发展。随着我国证券二级市场的反复和向下走低,全市代理证券交易金额有所萎缩。全年代理股票、基金交易额159.79亿元,下降2.4%。 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市保险公司增至11家,全年保费收入14.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4.43亿元,增长4.1%;人身保险保费收入9.62亿元,增长42.4%。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2.97亿元,增长42.8%。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2.44亿元,增长40.8%;人身保险给付支出0.53亿元,增长52.9%。
九.教 育 和 科 学 技 术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0.45万人,比上年增长25.9%;普通中等学校在校学生13.89万人,增长12.3%;小学在校学生19.21万人,增长5.4%。全市小学、初中升学率分别为100%、92.0%,参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升学率达95.1%。成人教育在校学生1.16万人。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末,全市人才总数22.99万人。其中,按学历分,本科及以上5.37万人,大专7.91万人,中专9.71万人;按职称分,高级0.54万人,中级2.93万人,初级10.17万人,无职称9.35万人。科技经费投入增加,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合计1.03亿元,增长8.4%。全市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2家。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全年全市专利申请达2159件,其中1699件获得专利授权。
十.文 化、卫 生 和 体 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29个、 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举行文艺演出802场、群众文化活动2099场。市、镇两级共有广播台、电视台、有线广播电视台(站)26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有线电视网共开通模拟电视节目32套,数字电视41套。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4个,医院床位4971张,比上年增长12.9%。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881人,增长9.3%。其中,执业医师2219人、执业助理医师277人、注册护士2217人、检验人员265人。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一年来,成功承办3项省级以上体育赛事。我市健儿在59项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获金牌106枚、银牌107枚、铜牌63枚;获得全国冠军5个、全国亚军1个、全国季军5个;打破2项全国纪录。我市充分利用全民健身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石岐区街心公园、岐江公园、兴中园、华柏园等多处全民健身场所,积极推动全民健身活动。
十一.环 境 保 护 环境保护成果得到巩固。2003年,全市狠抓工业污染治理,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82个,总投资0.88亿元。工业“三废”治理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2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2.77%,工业粉尘排放有所减少,工业废气排放加大了治理力度。在全市31.8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中,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59.43%;烟尘控制达标区覆盖率为100%。生活污水处理量为3119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5.4%。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据公安部门户籍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年末户籍人口137.86万人,外来居住1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109.23万人。全年全市出生14445人,出生率10.48‰;全年死亡8225人,死亡率5.97‰;人口净增加18279人,自然增长率4.51‰。 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据城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6元,增长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5%;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7211元,增长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5%。年末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0.03平方米、34.15平方米。全市城镇在岗职工(不包括农户、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及个体户)年平均工资21020元,增长11.8%。 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发展,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共有270.83万人次参加各种社会保险。其中,65.46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64.95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65.38万人参加了工伤保险,5.00万人参加了生育保险,70.03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共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25个。社会各项福利事业费合计7005万元,增长8.4%。其中,社会优抚事业费2205万元,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4450万元,自然灾害救济费350万元。全年共救济贫困人口25341人,帮助散居孤老残幼人口2787人,优抚和福利收养2040人,安排“四残”人员就业231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所有统计数据应以此后出版的《中山市统计年鉴--2004》为准。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各项指标对比基数为2002年的年报数。
附表一:
2003年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附表二: 2003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